[浅谈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看法

时间:2019-01-21 05:11:42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关系到我们所有的老师,全国各地州市县,各校,各学科都在积极的思考、探索并实施新课程标准。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到来,08年暑假我参加了由市教科所主办的贵州省音、体、美、信息新课程改革培训,通过三天的学习、交流、研讨,聆听了课改专家和新教材主编、课改区老师作的报告、讲座,也和其他老师广泛交流了听课的想法,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课老师,本人积极思考并探索新课改下,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开展教研、教学和教改,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对新课改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 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考核机制;学科定位
  
  一、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其指导思想是使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过程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支持基础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素养培养的理念已经广泛地为大家所接受。课程标准的制定标志着在课程结构的层面上完成了从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偏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注重学生如何“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空间主要限制在校园和教室,有意义有价值的课外活动项目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这样能够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但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重能力培养而并不很看重知识积累多少的信息技术课来说,传统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很弊端。比如说,通过教学,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教材或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但不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去运用,上机时只会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机械地翻版式地练习而不能自己举一反三,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传统教学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能适应为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全面提高全民族信息素养的目的。此次新课程标准将信息技术学科从原来的计算机工具应用转为现在的富含科学、生活、人文、知识技能的信息技术学科体系,而新教材的编写也是围绕着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主题而紧密展开,教师可以从教材的具体内容中感受和体会到转变后的充实内涵,并通过教材中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基于转变的目标顺利实现。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为主。教师按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重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新课程改革还鼓励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学习,要求把原来的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既掌握知识,又得到乐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能够使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展示、发展和提高。在教学模式上大多以传统的讲练结合与目前大力提倡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相结合。根据比较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和原来2000 年发布执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及传统教学评价标准,我认识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相比以往的,它都要好得多,而且切实可行。近几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信息技术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达成共识,信息技术课已由原来的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自行开设的选修课变成了由正规教材指导下的必须达到规定学时的必修课。同时,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加快,电脑进入了平常百姓家庭,网络的普及程度逐步提高,学生在电脑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广泛发生的信息文化变革正在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从技能训练到文化素养。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求全民的素质也要全面发展,信息素养的发展更是必不可缺,因此信息技术需要得到更高的重视。
  二、目前实施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障碍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时间不长,目前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不像其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这为我们广大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进行教学带来了困难。
  (一)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 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的《信息技术》课程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只在60~90 学时左右,有的甚至还达不到,这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课时安排上的问题。由于教学课时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就会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就不能完成;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这些都是很伤脑筋的,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教学就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会造成“放羊式”的教学。
  (二)教材内容设置不够合理,也较混乱
  从小学到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重叠部分较多,内容的深浅程度也很近似,比如都包含有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互联网、办公软件等;其次,新教材难度降低了,教师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但同时也会造成授课内容混乱。
  (三)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重视
  此次新课标的提出,对信息技术课的考核作了调整,改为学分制,音、体、美、信息技术课各学科都各自有自己的学分比重(语数外等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要到2010 年开始实施)。在这次培训报告会上,就有其他一些地区的老师在会上介绍了他们地区进行课改教学的经验,经过聆听,感觉他们进行课改还是很成功的,收效相当明显,学生重视该科课程,认真学习。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信息技术课程,学生是需要参加会考的,就像语数外主课一样,但是,我们国家很多地方,信息技术课就仍还是一门非会考、高考课程,虽然开设了,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正所谓“国情不同,政策也不同”,像在我们这里,即使经常告诉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多么重要,但实际上根本不能引起学生对该科的重视。
  (四)教学管理不严,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和聊天,《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一般都在电化教室里进行。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缺乏严格而科学地管理,学生在频繁地接触网络中,被网上千姿百态的信息所吸引,无心学习课堂教学内容,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设想一下,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没有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怎么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五)对信息技术的学科定位错误目前信息技术课普遍被列为副科,得不到应有重视,教师待遇也受到影响(在结构工资改革中,信息技术属C 类学科,学科系数低于地理、生物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另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通常还承担着大量的行政工作(后勤工作)或临时性工作,身兼数职,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教研。
  (六)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首先,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过去开设过的“微机”(有的学校叫“劳技”“技术”)课程相比,二者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上都有根本的区别。“微机”(劳技、技术)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唯一学习对象进行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来掌握,它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
  一,教学方法陈旧,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套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其次,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的教师经验不足。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比较晚,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课也是从上个世纪90 年代才开始的,而现在大多数的信息课教师,一是来源于这批毕业人员,二就是中途从其他学科转行来未经过专业培训的。从综合的方面来说,对于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课专职教师,既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两者合二为一,才能很好的胜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另外,信息技术学科通常也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参考书及练习题,教师备课耗费的精力较多,备课的质量也不高。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困难,教学教研的时间少,进修学习的机会更少,久而久之必然成为井底之蛙。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需要不断去探索。
  三、关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思考和一些建议
  首先,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和大多数同仁一样都有一种紧迫感,因为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得太快了,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过去可能是3-5 年更新一次,但现在,可能几个月就可能诞生出新的软硬件技术和产品,一旦我们跟不上这种知识的新旧交替,就很有可能被淘汰,因此不断的充电充实自己是非常必要的。这次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随之发起的相关教材的新一轮革命,也使我感到充电的必要。再次,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也很重要,经常交流教研教学教改经验,可以很好的相互促进提高,让我们取长补短,这对我们所有的信息技术课教师都会带来极大的帮助。第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任务的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过程、质量和结果起引导、规范、监督、评价和纠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有些问题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加深和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一个名符其实的设计师、解惑者、导游人。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就一定会摸索出一套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他们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这一支持终身学习的重要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关于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考核标准,其实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考核标准应该是同步的,否则在实施时会有困难。我们看到新课标中注意到了评价标准,采用学分制,这还是比较合理、人性化的;但是有关考核问题还不明确,比如是否还要会考,有了学分会考意义何在,是否纳入高考的问题。其实考核是个双刃剑,如果没有考核,教和学都会比较轻松、实在,学生可以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一旦列入高考或是会考,教和学都会走样,教和学都变成了负担,变成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但是如何不考核,学校的重视程度就会受到影响,新课程方案的真正落实就不能保障;还有,选修课到底开不开,开多少,学生的学分如何认定,等等;当然还有教师的地位问题,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讨、落实,如何考核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起指导性作用的。建议在考核问题上做进一步的探讨,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