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与情感_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时间:2019-01-21 05:11:1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 音乐课对于启迪学生心灵至关重要。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情感”这一因素利用情感资源来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之火,让学生在教学中达到情感的体验,帮助学生领会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感受音乐,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 音乐教学;情感体验
  
  音乐课是育美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不但能传授给学生乐理知识,教会不同的歌曲,培养审美、塑美的能力,更能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由于音乐教学是有情感艺术的特点,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总结了如下的做法:
  一、通过教师的范唱和影碟机及录音机的播放,通过感觉、听觉让学生得以情感体验
  如:在教《白毛女》歌曲时,我用低沉、悲伤的语调,再现了旧社会穷人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所逼,表现出那种悲愤的心情。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得到痛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进一步上升到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的感情。
  二、把听觉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也是得到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
  把歌曲编成舞蹈、小品和歌曲剧等,既能让学生寓教于乐,又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视觉中得到情感体验。如:我们把歌曲《保卫黄河》编成歌曲剧。通过学生们精彩的表演,展示出在青纱帐里英雄的游击健儿,挥动着大刀、长矛,端着那土枪、洋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学生们沉浸在激昂的气氛中,胸中激荡着爱国主义的情感。学生们学习先烈,崇敬先烈,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油然而生。在教《东方之珠》这首歌曲,如果单是用录音机听,学生只能说出一些诸如:动听,欢快、活泼等字样的感受,运用动画那精美的图片,炫丽的色彩,首先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注意力集中程度大大增强、学生可以很深的感受到画面所表现的歌曲内容、也可以很快感受到在竹林中漫步的愉悦和舒畅、完全沉浸在教师创设的竹林情境中、在学唱歌曲的时候也会更有感触,更愿意投入了。这样模式的音乐欣赏不仅气氛活跃、而且帮助学生更直接,更容易的感受体验情绪,何乐而不为呢。
  三、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来加强情感的体验
  每所学校都有音乐器材,让学生亲手去演奏歌曲,通过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而增强情感,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音乐器材,配合音乐教材的要求去练习。学生们都乐意去做,而且做得很好。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提高了操作技术,又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更激发了对歌曲情感的体验。
  四、从理性认识上深化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
  歌曲的曲调结构,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因素,无不表现出歌曲的情感特点。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来加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例如:我们在教唱有关的中学时代歌曲时,掌握了它朝气蓬勃,中速稍快,富有弹性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歌唱时唱准这些特点,从而理解歌曲内容,从内心深处热爱学校,热爱中学生活。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清新流畅的歌曲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洋溢着青年人的生机与豪情,催人向上、令人鼓舞、使人振奋!它二十年来久唱不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直唱到新世纪。歌中唱到:“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就是这一句满怀企盼与向往的歌词,在二十年后引出作者的另一首歌,《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还是那样清新,还是那样轻快,一如二十年前的那首老歌。不过音乐更加富于变化,旋律更加婉转动听,更加关注人的内心,注重内在情感的表露,那一句句动人诉说,那一段段感慨回味,是那样的自然和流畅,没有一点矜持,不见一丝牵强。不论是歌者还是听众,都能引起心灵间的沟通,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音乐教育是德育中的一股清泉,通过德育让学生得以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艺术,有着鲜明的音乐形象,并能通过音乐形象生动的反映并影响着人民的思想感情,。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就提出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这种“净化”并不是通过说理、强制等方式,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的令人产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创作于五十年代中期的《让我们荡起双浆》这首歌,旋律优美抒情,歌词生动简洁,描绘了祖国的花朵在水波连绵、洒满阳光的湖面上荡舟嬉戏的情景。令听者、唱者油然而生一种对党、对新中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感情是真挚的,思想是崇高的。这种熏陶和感染不是生吞活剥式地灌输,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使人得到教育。
  加强学生音乐的情感体验,是体现音乐素质教学的一个方面。愿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都来重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把音乐的素质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