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口语训练|英语补习

时间:2019-01-21 05:10:46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口语是一种利用语言表达思想、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英语口语教学则是加强培养学生把所获取的语言知识、语言信息转换成口头交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由听读所输入的语言信息,经过思维、加工、重组,产生与主题有关的丰富联想,从而激发出表达思想的强烈愿望,即进行口头交际。《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特别是农村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教师需高度重视口语教学。
  一、口语训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遵循《英语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主旨,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训练,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坚实的基础。口语训练即“说”,是英语教学四个基本训练技能之一,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因此,口语训练在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
  1、“说”能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普遍存在这个毛病:会看不会说,想说不敢说,听说能力差和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现象。其原因是受环境的影响,缺乏语言氛围导致而成,由于在这个原因的影响下,到了高年级英语课就更难上了。这种现象已成为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英语教师应该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英语交际活动。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提供“说”的材料很重要。“说”多了,会“说”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提高。
  2、“说”能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
  当一个人说话时,他首先受到一种动机的支配,产生说的念头。这种动机是真正的交际动机,又是学习动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给学生在客观上多说的机会,主观上有多说的愿望,坚持多说,长期实践。这样英语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3、“说”促进“听”、“读”和“写”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
  “听”、“说”、“读”“写”既是使用英语的能为,又是学习英语的能力。重视“说”的教学,就能促进“听”、“读”和“写”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互相作用和影响,互相推进和制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说之前要以听为先导,听是说的准备,听的准备比较充分,说的学习才比较顺利。读在教学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读得越多,就给说提供丰富的内容,说起来流利生动。通过一定量写的练习,迁移到学生口语中去,使学生的说更准确,学会更地道的英语。通过“说”能有效地提高听、读、写的多方面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口语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处于一种启蒙阶段,口语训练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特别是农村初中,各方面的条件不尽人意,如学生底子薄,教学条件差,口语训练难度更大,更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1、培养兴趣,让学生敢开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课堂上要培养学生想说的兴趣,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耐心加以启发,适当引导,诱发他们的学习动力,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英语口语表达。
  2、活用教材,选择适当的形式让学生爱开口
  教材上的对话本身就是很好的口语材料。在运用新编教材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人人开口。在听力的开导下,我要求学生们模仿性朗读句型。朗读式训练没有记忆负担,学生们轻松愉快地跟着读,机械训练使人人都有开口的机会,可消除担心读不好出现的紧张、怕羞等心理。例如,我每天早晨让成绩好的学生领读教材中的句子、文章,做到人人开口,慢慢地养成“说”的习惯。
  3、设置情境,让学生想开口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场合,使学生在情真意切的环境里感知,理解新语言材料的意义、用法、功能及作用,并通过操练与练习,使学生达到“见景生情”的目的。
  4、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会开口
  我每天课前利用五分钟时间进行口语训练(Daily Report)。让值日生汇报出勤、日期、星期、天气等情况。天天练习,每位学生都有开口的机会,也会开口了。
  我还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口语训练。如我们学习Family Tree内容时,我出示课件(a family photo),让学生用英语去思考,去观察,然后运用例句的思路,进行介绍,大部分学生都力求用自己最佳的英语来表达,促进了学生自觉地学习英语。
  由此可见,口语训练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重视口语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应努力探索最佳的口语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