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归纳法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时间:2019-04-22 05:02:15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元素化合物知识高中化学的核心知识之一,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很丰富,另一方面它又是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呈现的载体,化学实验研究的依据。但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系统性不强,涉及的各种化学反应和现象较多,不容易记住,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很无序,在综合运用元素化合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更是感到困难重重。因此,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比较归纳法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一、比较归纳法的认识�
  比较是指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对比,寻求其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研究方法。而归纳法则是把具体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比较归纳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把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理论化,还可以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相近的事物区分开。而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系统性不强的特点,比较归纳法正好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中共性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二、比较归纳法的实施�
  1.对象的选定�
  运用比较归纳法实施教学时,对象如何选定?这里主要的原则是“相近”。也就是说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有共同或者近似的方面,而这些方面往往会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产生影响和干扰。�
  (1)物质之间比较�
  被选择为比较归纳的物质应该在组成、结构或性质上是“相近”的。�
  物质之间比较包括:①物理性质,主要包含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等项目;②结构,主要包含元素的化合价、电子式、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晶体结构等等;③化学性质,主要包含与金属或非金属的反应、与水或酸碱的反应、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等;④制备、用途及检验方法;⑤相互间的转换关系等方面。�
  例如,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的比较�
  
  名称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硅
  化学式
  CO�2
  SiO�2
  中心原子化合价
  +4
  +4
  晶体类型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颜色状态(常温)
  无色气体
  无色晶体
  特征物理性质
  可溶于水
  不溶于水,硬度大,熔沸点高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O�2+2OH�-�=CO��2-��3+H�2O
  SiO�2+2OH�-�=SiO��2-��3+H�2O
  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不反应
  与氢氟酸反应
  不反应
  SiO�2+4HF=SiF�4↑+H�2O
  (2)反应之间比较�
  被选择为比较归纳的反应应该在形式、条件或现象上是“相近”的。�
  
  反应之间比较归纳的内容包括:反应的条件、反应的产物、反应的原理、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是否为离子反应、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及反应的用途等内容。�
  例如:氧化亚铁分别与盐酸和稀硝酸反应�
  
  反应
  氧化亚铁与盐酸反应
  氧化亚铁与稀硝酸反应
  方程式
  FeO+2HCl=FeCl�2+H�2O
  3FeO+10HNO�3�=3Fe(NO�3)�3+NO↑+5H�2O
  反应产物
  Fe��2+�
  Fe��3+�和NO
  反应类型
  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是否为离子反应
  是
  是
  (3)方法之间比较�
  被选择为比较归纳的方法往往是在解决同一问题(或同一类问题)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其形式、原理或结果指向应该是“相近”的。�
  方法之间比较的内容因情形不同而异。如同一物质的制备方法可以从原理、反应物的用量、是否产生有毒副产物、产物是否容易分离等方面进行比较归纳;物质的鉴别、鉴定方法比较的内容可包括步骤多少、可操作性强弱、现象是否明显、是否会受其他物质的干扰等。�
  例如:用铝屑、烧碱、稀硫酸制取Al(OH)�3�
  方法一:AlH�2SO�4Al��3+�NH�3•H�2OAl(OH)�3;�
  方法二:AlNaOHAlO�-�2CO�2Al(OH)�3;�
  方法三:AlH�2SO�4Al��3+��AlNaOHAlO�-�2H�2OAl(OH)�3。�
  每制取1�mol�Al(OH)�3,方法一耗H�+和OH�-各�3�mol�;方法二耗H�+和OH�-各1�mol;方法三耗H�+和OH�-各0.75�mol。故方法三最节省原料。�
  比较归纳法实施的主体,在不同的课型及课时进行的不同阶段应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原则,尽可能多让学生参与进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应努力扮演好一个辅助者、引导者的角色,多帮助学生建立运用该方法的意识和掌握运用该方法的能力。如新授课中,教师就相关的教学内容提出比较的对象,然后由学生讨论并设置比较的内容(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作适当的引导、点拨和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完成相关内容的填写。��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化学方法论编委会.化学方法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