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盲生基础教育的初步探索:盲僧

时间:2019-02-10 04:56:0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一、学龄盲生教育现状   我国关于学龄盲生教育、研究极度落后,研究文献数量也极少,几近与无。只有个别教育机构开展了对学龄盲生的教育,但还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经验。
  (一)学前教育空白
  受目盲影响,多数学龄盲生在入学前没有经过任何教育。甚至很多儿童到了适学年龄,仍得不到教育机会,而是由家人照看或独自呆在家里。
  (二)环境适应能力差
  受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影响,很多盲生家长无法面对孩子目盲的现实,甚至会把孩子藏起来不让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知道;部分家长则因愧疚心理而过份溺爱孩子,对他的生活过分包办。导致多数盲童生活在封闭式的环境中,不会做家务,生活不能自理。而当他们来到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时,适应能力极差。
  (三)缺陷补偿差
  目盲使盲生的信息来源大大减少,这时需要其他的感官进行代偿。然而多数盲生家长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无法对孩子进行各种补偿训练,导致学龄盲生缺陷补偿差,并有各种盲态及不良心理。
  (四)心理疾患不容忽视
  由于早期干预的落后及社会环境因素的消极影响,盲生的不良心理现象相当突出:孤僻、暴躁、自私、情绪困扰、交往障碍等,据调查,超过80%的盲生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疾患。而对盲生的心理矫治目前还停留在批评层面上,思路狭窄,方法单一,收效甚微。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盲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学龄盲生教育内容
  (一)尽快熟悉校园环境
  盲校多为寄宿制,是盲生未来几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由于没有系统的入学培训,学龄盲生对陌生的环境很难适应,生活有很多困难。尽快熟悉校园便成为学前教育的首要内容。
  (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学龄盲生自理能力都比较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家长的愧疚、溺爱心理作祟,养成盲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其二,由于目盲,盲童自身在思想上存在着显著的依赖性、自卑感,独立意识差。学龄初期自理能力训练主要是帮助盲童克服依赖思想,衣食住行基本生活内容能够自我料理。如:穿换衣服、整理内务等。
  (三)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
  学龄盲生初入学,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难度也很大,尤其对于那些学前教育空白的盲生来说,既要学习生活自理,又要掌握点符技能、练习听觉、触摸觉,甚至还要学习人际交往等,不仅难度大,而且很枯燥,致使部分学龄盲童学习兴趣不高。学龄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智能训练的最佳时期,教师易通过各种各样游戏、活动,如:听音乐等活泼有趣的方式,激发学龄盲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渴望,培养盲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缺陷补偿训练
  我国盲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补偿盲童的视觉缺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1.触觉训练
  有人说:“手是盲人的眼睛”,这就是意味着目盲后,触觉将是盲生获得各种概念的主要手段。它能使盲生体验到事物的许多特征,如大小、形状、质地、软硬、光滑、重量、温度等,是盲生学习盲文、观察事物、生活自理的主要依赖,故触觉训练应及早进行。
  2.听觉训练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后感官”,“应当始终鼓励盲生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倾听技巧对于他们大有帮助”。所以我们要十分重视盲童听觉能力的培养,要坚持长期的训练,例如:辨声游戏、听觉选择游戏、听觉记忆游戏等,使盲生的听觉能力不断提高,逐步达到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补偿作用。
  3.低视盲生视觉运用训练
  帮助低视力盲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合理运用残存视力,是盲生缺陷补偿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对于初入学的学龄盲生来说,应当占有更多的比重。
  4.定向行走训练
  安全行走,是进行社会生活的首要问题。对于全盲学生而言,定向行走意义重大。学龄阶段的定向行走训练主要教授一些简单技能。
  (五)心理健康辅导早介入
  教育的目的是使盲生回归主流社会,回归正常人的教育行列,所以必须关注学龄盲生心理健康现状。目前我国试行的《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也在学科要求中作出了明确说明:要求学生能正确对待视力残疾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培养学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等。
  对盲生的心理康复可采取及早干预、医教结合等方式。
  总之,对我们盲教特教工作者来说,关注学龄盲生教育,是一个新兴又长远的课题。它的全面实施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决非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不懈地探索、追求,才能取得根本性的进展。
  作者单位:廊坊市特殊教育学校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