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活力激发】 中职生散文朗读

时间:2019-06-12 05:01:43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强化朗读训练,使中职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关 键 词】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49-03
  
  中职语文一直以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高的影响,教学方面偏重知识的讲授和应试技能的训练,严重脱离了中职生的实际特点,造成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越学越没劲,从而使语文课缺少生机和活力。对此,同行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探讨和研究。但本人认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在朗读上下功夫。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字的生命力,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实施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 能力培养的需要。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为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基础,普通话说不好,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与忽视朗读训练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多朗读,才能培养语感,受到文学作品语言的感染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2. 现实情况的需要。众所周知,职中的学生大多是一些进不了普通高中,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朗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严重。本人曾对所教08级3个班的165名学生,进行一次朗读能力做过调查:少部分女生情况略好,而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男生的情况是:课堂上读―段文字或一篇课文,每个班有近一半的学生读的磕磕巴巴,或者读错字、读破词语,或者乱停顿;每个班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不会用普通话读课文,即使能读,也很难听清楚。如此严重的现状,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从朗读抓起,否则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都只能是空谈。
  3. 未来发展的需要。职中学生文化水平低,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同普高学生一样,都要走向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同样迫切需要提高文化素养。所以,对中职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应减缓坡度、降低难度,从简单易行的基础――朗读做起,便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断提高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朗读时间很难保证。目前职中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以讲授和分析为主,学生课堂朗读时间很少。如,学习一篇课文,作者介绍、文体知识学习、作品背景介绍就占去一堂课的大半时间,等到学生通读课文时,时间就所剩无几了。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也就无法熟悉课文内容,那么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作品深刻的道理,更无从谈起。
  2. 朗读形式单一。学生基础差,长期不被重视,使大多数职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他们害怕读课文,因为一旦读错了,就要招致同学的嘲笑。由于这种畏惧心理导致了大多数职中学生不愿意读课文。即使上课时,教师要求他们小声朗读课文,他们也很难做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全班一起齐读课文。这样很容易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3. 朗读目标不到位。学生朗读前,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课文情况设计一些习题,以便朗读课文时做到有目的性、针对性地朗读。但实际教学中,学生朗读课文常常是放羊式朗读,即使有问题,也只是大而空,朗读课文时无从下手,所以朗读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4. 朗读指导机械。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时要有感情,但对学生如何表达把握感情,缺乏指导。或者是片面性地只重声音形式,表层技巧;不重内心体验,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三、强化朗读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1.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每一个职中学生都读起来,必须针对职中学生的特点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充分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使他们喜欢朗读,这一点十分关键。
  本人在这个方面曾做过一定的尝试,效果比较理想:
  (1)课堂积极、认真读课文的学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可以口头表扬与加分相结合,并将加分计入语文考试成绩。
  (2)课前口头训练,从朗读开始。初始阶段,要求朗读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普通话比较标准(本地学生平时基本上都说粤语,普通话标准可适当降低一些)。综合学生这几方面表现,教师作及时的评价,在指出不足时,要委婉,以鼓励为主。
  (3)对一些经典课文,进行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大声朗读课文。好处是即使学生朗读有一定的问题,也被美妙的音乐掩盖了,让一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减少了尴尬,心理上得到一定的安慰,从而增强朗读的自信心。
  2. 明确朗读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对难于理解的课文,朗读时设计的问题要化难为易,简单易行,便于学生思考解决。如,指导课文《仁者乐山》预习朗读时,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奥地利的现代风采不在首都维也纳而在于它的山区农村?奥地利的山区农村有什么特点?对照现代中国农村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我们在学习奥地利时应该注意什么?作者由奥地利山区农村特点引发出对中国古代山水怎样的哲学联想?试举出两、三个奥地利山区居民收敛自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事例……虽然课文内容深奥,学生难于理解,但由于思考题的简单化,使学生朗读课文找到了“突破口”,从而较快地理解了课文。对于内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的课文,设计的问题可有一定的难度。如,指导《故乡的榕树》时,预习的问题是:从时间和空间上看,作者是怎样构思全文的?找出抒发思乡之情的段落,并体会哪些词语写出了这种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每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由于设计的问题难易适中,学生朗读时便于入手,让他们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3. 保证课堂朗读的时间。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学生没有充足的朗读时间就无法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也就很难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精讲多读,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朗读课文,才会有深切感受,才能获取真知。每一节课给学生的读书时间至少15分钟。让学生在这个“自学时间”中进行充足的朗读思考。
  4. 朗读指导要科学。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适当的指导。如:《沁园春・长沙》气势磅礴,行文流畅,语言颇具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训练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怅/辽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浪遏飞舟。”指导学生对带有重音的词语读得稍重且慢,而“独立寒秋”要读得浑厚而低沉,“万山红遍”等一些结构相同的句子要读得轻快而短促,“浪遏飞舟”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这样就会读得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语言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朗读技巧,就会举一反三,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指导学生朗读时,理解课文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课文才能把握好课文的感情,把握好朗读的感情、停顿、节奏、语调。如,学习课文《雷雨》时,指导学生注意分析周朴园见到鲁侍萍后的心情变化过程,由于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朗读时就很容易将周朴园由怀疑――惊讶――紧张――惊惧的复杂矛盾心情体现出来。
  5. 合理运用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对于职中学生来说,最佳的朗读形式是小组读,4个人一小组,1人读其余3人听,每个学生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有实践的机会,分小组朗读训练的好处是:职中学生朗读水平不高,通过小组朗读可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对于一些感情激越、学生读不到位的文章,教师可进行范读或放录音;对基础偏差的职中学生而言,范读无疑让他们熟悉课文,增强他们朗读课文的兴趣,但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所以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对于一些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适合分角色朗读。它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如:课文《雷雨》、《项链》、《荷花淀》等适合于这种形式的朗读。这种朗读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也最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诗歌作品,当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可要求学生进行诵读。这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语感,为他们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朗读的形式不同,作用也不同,只要学生能读出真情实感,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这一点也适合新课程标准和提高职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需要。
  总之,朗读既包含了学生丰富的思维活动,又包含着情感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的本身就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的理解、感悟与态度。我想,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提高对语文课的独特感受,读出个性的思考,读出对文本的理解,语文课就会越学越有味道,越学越有情趣,语文课堂面貌就会生机盎然。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