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论文

时间:2019-05-13 04:50:46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识字教学,同时识字也是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在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同时,也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质量呢?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是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识字教学的方法。
  一、采用多媒体技术
  由于汉字本身具有字数繁多、字形结构复杂、类似性大等特点,给小学生掌握字形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低年级学生的记忆特点是以具体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因而他们的识字速度缓慢,容易出错。再有一难点就是,儿童对汉字的记忆、听写总是落后于读音和释义,且字形的遗忘率最高。为了帮助学生攻下识字关,培养他们辨析字形的能力,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汉字变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识字效果,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记忆、想象等能力,达到化难为易、缩短教时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汉字中有很多的形声字,如“梅”“蝌”等字,可设计教学课件:一是出示“每”“斗”字,并出示读音;二是分别在两字的左侧画出一棵树,一只蝌蚪;三是让学生学会将图画演变成相应的偏旁;四是出示部首“木”“虫”代替图片,形成生字。上述课件一方面使学生懂得了所教生字的基本字理,发散了思维;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无形当中学会了分析、比较汉字,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采用归类识字法
  汉字的造字法博大精深,其种类都包含着一定的规律。在识字教学时,采用归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识记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扩大识记的范围。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4》一课时,其中“喵”“瞄”“描”“猫”“锚”都是形声字,而这些字里面都带有“苗”旁。在识字授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这些字的共性和个性,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字旁边都有“苗”字,其读音也都相似。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字带有“苗”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低年级学生不仅可以熟悉本课的生字,还能一并认识其他课外的生字,使识字面变得广阔。归类识字法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学习中得到衔接,还可以启发他们举一反三,拓宽识字面。
  三、采用游戏化的方式
  游戏的方式有很多,如编儿歌、编顺口溜等。语文教师在汉字构造的基础上,编辑一些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歌诀,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诵读,强化记忆,这可以使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从而提高汉字学习的准确度。低年级学生对儿歌、谜语、顺口溜、故事、游戏等非常感兴趣,教师要根据字形的特点,利用这些形式鼓励学生识记生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和学习效果。如顺口溜:几只小舟就是“船”;动作表演:把手放在眼前做望向远方的动作叫做“看”。有些形近字可采用一系列的谜语进行识记,如“人进门里”就是“闪”;“大口带小口”就是“回”;“口进门里”就是“问”;“耳在门里”就是“闻”;“木入门里”就是“闲”……学生在读和猜的过程中已经把字形深深地记在脑海中了,而且也学得轻松愉快。当然,还有很多教学方法可以去尝试,如“猜认生字”“读词赏画”“读文找字”“玩玩字卡”“找找朋友”等。在识字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放松的环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在学习活动中识字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学校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们认识了新的老师和同学,来到了新的学习环境,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如老师、同学的姓名,课程表上的科目,校园内的门牌等,还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学校内的设备、设施名称,如操场、篮球场、沙坑、跑道等。学生在这些识字活动中会感到,汉字就像朋友一样无处不在,这就更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到生活中,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养成识字的意识和习惯。那么,如何发挥教材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识字,就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和身心特点,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这样,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识字教学就不再是一门枯燥的课程
  (责编 刘宇帆)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