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

时间:2019-05-12 04:49:26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自觉去学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再创造’,如同只有自己在游泳才能学会游泳一样,由学生把自己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或发现出来。”可见,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探究过程的揭示、再现。那么,如何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
  一、优选探究素材,创造探究的机会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或至少由他来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们。” 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只是“模仿者”,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的时机,以便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实验、推理,使探究成为一种可能,并有效地开展。
  例如,在教“平移与旋转”这一内容时,我出示风扇、升国旗、飞机螺旋桨、运动中的火车、电梯等,让学生根据运动的方式,亲手比划它们运动的过程,再进行分类。学生就很自然地把运动中的火车、升国旗和电梯升降归为同一类,而风扇、飞机螺旋桨归类为旋转。我顺势引导:“其实数学家们也一样分为两类,你们想知道原因吗?”学生经过一番思索,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些是在做转圈运动。”“我发现升国旗、运动中的火车、电梯都是在做直直的运动。”于是,我总结道:“对啊,像风扇和飞机螺旋桨等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为中心做的圆周运动叫做旋转;像运动中的火车、升国旗、电梯升降等物体沿着一条直线做的运动叫做平移。”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平移与旋转的区别与特点了。
  二、创建探究的空间,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更是一个充满着模拟和推断、实验、观察的过程。所以,数学教师作为这个合作探究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更要主动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后,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它分成的两个部分,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联系已学知识,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不仅懂得了面积计算公式,还从中获得了学习方法。
  三、关注成功体验,让学生喜欢自主探究
  成功体验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因探究而快乐,因快乐变成“我想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一课中,我在教学中突破教材的局限,给学生多种图形学具,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让学生自由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反馈、交流时,各个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成果。有的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学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说:“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我组发现三角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还是原来的高,由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最后,还有个学生说:“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上底和下底和的一半,宽是原梯形的高,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此时,我发现学生神情中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多好的情绪体验啊!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究、学习下去,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中。
  四、组织课外活动,拓宽自主探究领域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社会经验基础、自身生活经历之上,学生综合利用掌握的相关数学技能、知识进行的主动性研究活动。这一活动在课外的有效拓展延伸,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和探究水平的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画圆。学生有的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的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这样将“应用研究”与“知识巩固”整合优化,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把课堂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际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意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了课改的教育思想
  (责编 蓝 天)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