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饷”,的前世今生|吃空饷违反什么规定

时间:2019-02-20 04:54:0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最近,媒体连续曝光数起“吃空饷”事件,如福建省龙岩市“九年吃空饷公务员”、重庆市万州区“官二代吃空饷两年”、湖南省永州市“数百教师吃空饷”等,使得“吃空饷”现象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吃空饷”也成了新词条。
  “吃空饷”并非是最近才有的现象。早在1999年,媒体就报道仅三十三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宁夏同心县,吃财政饭者一万一千人,超编两千八百多人――有拿工资不上班的“挂职干部”,也有仅十岁的“娃娃干部”、“书包干部”,甚至有四五岁的“学龄前儿童干部”。十多年来,“吃空饷”报道不绝,可见顽疾难治。
  追究“吃空饷”的语源,“饷”本意指军粮,引申为军人的俸给。所以,“吃空饷”本意是指军官虚报兵员冒领军饷。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代,地方财政的管理极为严格,其整饬有序出乎我们现在的想象。
  不妨举一个例子。
  据同治十年纂修的《合江县志》记载,该县吃财政饭的公务人员,正式编制包括:知县一名,年薪四十五两,养廉银六百两;典史一员,年薪约三十一两,养廉银八十两;教谕、训导各一名,年薪各四十两;�生(县学学生)二十名,共六十四两;衙役之类的县政府办公人员,包括门子、皂隶、马快、轿伞扇夫、仵作、膳夫、捕役、门军、禁卒、更夫、斗级、仓夫等六十八名,工食银每人每年六两,共四百零八两;民壮八名,每人每年工食银八两,共六十四两;铺递兵六名,每人每年工食银六两,共三十六两;救生船水手十二名,每人每月支银约六百文,共约八十六两;还有用于春秋祭祀文昌庙、社稷坛等用银每年六十六两。总计财政支出约一千五百六十两,其中吃财政饭的共一百一十八人,工资约一千四百九十四两。
  这就是说,清代的州县吃财政饭的人很少,一个县只有一百多个人,而财政支出明确,财政纪律严格,工资的来源也清楚。
  清代地方财政收支制度非常严格,运行效率很高。其好处是因其执行的刚性,扼制了财政支出的混乱,“吃公饷”之类的现象,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性。
  但是,“吃公饷”普遍存在于军队中。军队没有征税权力,收入靠国家财政拨款,所以其腐败方式便主要是平时通过虚报兵员、战时虚报军用物资耗费来达到目的。因此,“吃空饷”成为常见手段。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1838年,禁烟派官员黄爵滋在奏折中说,“粮多冒领,则有饷无兵”,1853年吏部右侍郎爱仁则向皇帝奏称,京师“步军营额设甲兵共两万一千余名,风闻现在空额过半”,可见“吃空饷”现象之严重。
  古代军队的“吃空饷”,与当下“不上班但是可以领工资”的现象,尽管有很大不同,但也有共同点,即财政的混乱和低效率。公共财政本来应完全用于公共服务,但“吃空饷”却使公共财政支出转化为个人私利。
  如今中国财政制度的缺陷,是行政成本过高,导致用于公共服务目的的财政支出不足,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不够,负担转嫁给民间,导致教改、医改、房改等变形。
  行政成本过高,既与行政机构膨胀、人员庞杂、人浮于事有关,也与“三公”消费严重、“吃空饷”屡禁不绝等现象有关。因为养了太多的人,耗费了太多的财政资源,导致本该用于公共服务的财政资源被压缩、挤占。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让财政真正回归到公共财政。
  【原载2011年3月5日《新京报・人文专栏》】
  插图/不拿白不拿/佚名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