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小孩做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暴力倾向的心理归因与矫正策略]

时间:2019-06-11 04:53:12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父母的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以及缺少高质量的教育,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的暴力行为愈演愈烈。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暴力倾向 心理矫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务工或经商,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此,农村里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和2000年的2000万数字相比,近几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并且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在继续扩大。这些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心理问题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孩子的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本文根据对任教学校留守少年的心理问卷调查,从心理健康剖析留守儿童的暴力事件,以激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
  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2 有暴力倾向的留守儿童监护缺陷
  2.1 隔代监护的不妥之处。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在父母均外出,仅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家庭,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由于隔代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孩子。加之农村大多数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有时家中农活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
  2.2 同辈或自我监护的无助表现。同辈或自我监护型,即年长的照顾年幼的或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这种监护类型,人数比例不是很大,并且一般要在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孩子已经上了初中或高中的时候才会发生。这种类型,实际上是将本应由成人监护的责任交由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均不强的未成年人自己来监护,就等于没有监护,家庭教育实际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 有暴力倾向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3.1 心理偏差。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性格自信、开朗的不多,大多数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变得不爱说话,性格孤僻。
  3.2 性格缺陷。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强,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盲目反抗,好冲动,心理承受能力低,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不能与人友好相处,不服老师管教,甚至对着干。
  3.3 耐挫力差。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大多数感觉生活没意思,极少数甚至产生过自杀念头,虽说这个比例很小,却不可轻视。
  4 造成留守儿童产生暴力倾向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4.1 亲情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只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回家看看。从年龄段上看,留守孩子大部分正处在7~14岁的青少年阶段,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虽然留守孩子在学校期间,集体生活的温暖会让他们暂时忘却一些烦恼,可一旦回到家里,那种特有的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
  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且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4.2 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由于祖辈的人年纪大、文化程度较低,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对留守儿童过度溺爱或放纵。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农村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4.3 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健康心理、良好品性的外部动因之一。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一般,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学校通常是进行惩罚性地教育,教师往往是“难以管理的”便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5 对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有效预防
  5.1 家庭方面。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这话就道出了一个道理,亲情教育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取代的。
  其次,家长应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在沟通时间上、原则上,最好做到每周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多倾听子女的心声,体会子女内心、情感的变化,详细了解子女的渴望和要求。鼓励孩子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便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成长,并及时进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再次,重视自己孩子监护人的选择。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出门,应该至少留下一方照顾孩子,特别是在孩子上学期间,应保证对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的管理,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影响力。如果父母一定要双双外出务工,则要考虑到受托人是否有责任感,能否做好孩子的监护工作,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宜学习和生活,并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最后,还要和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经常保持联系,以便了解孩子的动态。
  5.2 学校方面。
  5.2.1 细化留守儿童的管理,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课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5.2.2 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5.2.3 加强心理健康。学校在为留守儿童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订阅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或报刊,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5.3 农村基层组织。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职能。农村基层组织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转变家长的错误认识,指导家长在外出务工期间和孩子进行联系。
  实行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农村基层组织应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与家长签订儿童道德建设责任状,实行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
  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农村基层组织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人怎样得的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要预防和消除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必须先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 谢小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档案的思考[J]
  2 肖丽.留守儿童心理特征[J]
  3 黄雪松等.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