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环节】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19-04-22 05:03:42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提质增效”这是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个中心要求.要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三个环节至关重要:导入,练习,课堂点评和总结.下面结合实例谈一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导入必须有效 �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头开得好,就能迅速活跃课堂,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二项式定理》时,老师开始提问学生:今天星期四,八天后星期几?学生轻易回答:星期五.那么8�2天后星期几?学生稍作思考后亦可以答出星期五(8�27=9余1,4+1=5).老师继续发问,那么8��100�天后呢?因为8��100�这个数字非常大,而且是以指数形式出现的,学生自然猜测肯定不用具体算出8��100�等于多少,一定有巧妙地方法帮助解决,于是对后面学习的内容自然有了兴趣.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可以是联系实际的问题引入,比如在上《余弦定理》时,老师可以一开始不讲述定理的证明和求解方法,而是先展示火车铁轨的图片,甚至可以辅以《天路》之类的音乐,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修铁路的时候遇到一座大山,怎样计算过山隧道的长度.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在山外找一点构造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另两条直角边长度,然后运用勾股定理算出隧道长度,但一般情况就无法解决了.这恰好为余弦定理作了一个引入,吸引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又比如讲述《等差数列》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上楼梯和下楼梯,让学生将上楼层次和下楼层次写出几个数列:1�2�3�4�5�6�7�8;8�7�6�5�4�3�2�1.或者当同学们上楼梯时可能2级2级一上3或者3级3级一上,也可以引导他们根据上楼梯的级数再写出两个数列:2�4�6�8�10;3�6�9�12�15.通过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等差,让学生自己给出定义:等差数列.让学生感受到最熟悉的楼梯与数列紧密相连,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感觉到数列与生活生动地互动效果,激发学生学数列的兴趣.�
  二�练习必须有效�
  波利亚�(G•Polya)�先生曾指出“一个重大的发现可以解决一道重大的题目,但是在解答任何一道题目的过程中都会有点滴的发现”.可见,习题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习题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作用;另一方面,习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巧妙地选择合适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提质增效的要求;而如果题目选取不当,使学生陷入题海战术,只能够做一题会一题,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那么如何实现练习题的有效和高效并且能见效呢?首先应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习题研究,对教材应该有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能力求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简言之,功夫在课前.在练习地选取上,“变式”是优秀的传家宝,考验老师会不会变,会不会从一道习题上变出不同的考点,让学生做完一道题,就掌握了所有的知识.比如有位老师在上二项式定理的习题课时,在复习了基础公式之后,首先选取基础题目:求(x+123x)�8展开式中含x�4的项,在引导学生从通项入手解出来之后,再求解常数项,有理项.接着,由一个二项式变成两个,求解(1+x)�3(2-x)�4展开式中含x�2的项,最后将题目更新为求解两个并且带根号的题目:求解(1-x)�6(1+x)�4中的系数.通过层层深入,让学生逐个攻破求解二项式的题目,相信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大部分学学生可以基本掌握求解较难的二项式的方法.�
  
  三�课堂点评和总结必须有效�
  传统的课堂点评模式都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这样层层推进教学,在“点评”这一课堂环节中学生基本没有参与.毋庸置疑,教师的独家点评可能会“一步到位”,把问题讲得准确度透彻,但这样做却缩小了学生在课堂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了一些锻炼能力的机会,不符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狭隘理解.�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自主研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自主研究不仅仅是学生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或者从教师设置的情境中感悟生话来构建知识而已.让学生参与课堂点评,分析点评同学回答的问题的精妙之处和不到之处,分清对错,评说原由,补充不足,这也是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从过程到结论的过程,是学生在课堂发挥主体作用的应有方面,是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更为行之有效地教学方式.如果教师让学生也参与课堂点评,并形成互动补充试点评,学生就会努力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点评.尽管这个过程不如教师“利索”,但对学生掌握知识,深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却有着良好的效果,这比教师专利独家点评更富有意义和实效.�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