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做题”之法,破“流程”密码_四级做题流程

时间:2019-04-22 05:02:17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在2011年的高考中,有70%左右的各地高考试卷中都出现了工艺流程题。工艺流程题因其既能考查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已经成为近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和主流题型。�
  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其目的是为了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突破工艺流程题的核心就在于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做题是备考的重要手段,在备考中,笔者将做题分为“识题,解题,品题,悟题”四个环节,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完成这四个环节,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破解了流程题的密码,使学生从容应对高考。�
  一、识题――认知与熟悉�
  备考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对“考什么、怎样考”做到了然于心。只有在熟悉题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做到见招拆招,以不变应万变。�
  工艺流程题以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为命题背景,情境新颖,陌生度高,阅读量大,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分析化学信息的能力。工艺流程题的一些常见命题背景:�
  ①重要物质的制备(如硫酸铜、氢氧化铁、纯碱的制备等);�
  ②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碱金属、镁、铝、铁、铜及其矿物甚至拓展至钛、钨、锰等);�
  ③重要化工生产及资源利用(如:合成氨、工业制H�2SO�4、海水制盐、氯碱工业、含氯化合物的加工技术、海水提溴碘及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等);�
  ④环境与化学(“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影响和处理原理等)。�
  工艺流程题以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为思路进行设问,将高中化学的各个知识板块中的考点合理整合,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应用“双基”知识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迁移推理能力。工艺流程题的一些常见考点:�
  ①对反应原理的考查�
  从反应速率和平衡角度分析反应条件(温度、浓度、时间、pH)对原料转化率或产品产量的影响;从水解的角度考虑蒸发溶液时的气体氛围;电化学中电极的判断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热化学中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
  ②对实验的考查�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除杂(调pH值除杂、试剂除杂等),分离(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萃取等)和检验(离子或气体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操作、洗涤晶体的操作、检验晶体是否洗涤干净的操作、晶体的提纯等)等。�
  ③对基本概念的考查�
  根据题意书写方程式;选择将原料转化为产品的生产原理;从反应物或产物的性质角度考虑反应的惰性氛围等。�
  ④对综合生产效益有何影响的考查�
  从成本角度考虑原料是否廉价易得;从环保角度考虑是否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减少污染;从现实角度考虑生产设备简单化,生产工艺简便等。�
  工艺流程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很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有观点认为“第一轮复习刚刚开始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很难适应工艺流程题,应在打好基础之后再来接触题型”。但笔者认为,高考的命题对日常的教学具有导向功能,在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时,就应同步开展题型训练,精选切合复习进度且难易程度适中的经典流程题,让学生明确该知识点在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实现学用统一的同时,熟悉题型特点。�
  例如,在复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归纳由溶液得到晶体的三种方法:“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蒸发结晶”、“蒸发浓缩结晶A,趁热过滤,滤液再冷却结晶B”,但这三种分离操作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笔者选取(或改编)相关的流程题,只将题干和涉及笔者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学生会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不同的操作方法,通过“实战”掌握这些操作的应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题目可以将知识“活化”,学生在做题时不仅可以深化理解知识点,还可以对其外沿进行有效的补充,建构知识体系,培养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二、解题――方法与技巧�
  1.精读题头,提取有效信息�
  学生应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逐字逐句地精读题头,一次性、无遗漏地对新情境下的有效信息进行吸收、加工并有序存储。首先,要圈出工艺流程生产的目的,从宏观上把握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在流程图中对应找准始末位置,确定生产的主线。其次,要将从文字中提取出来的信息简要标注在流程图中(如:制备物质时所需的原料及所含杂质等)。另外,还要对提示性的文字信息进行重点标记(如:陌生物质的性质、陌生反应的方程式等)。如此,便可避免反复读题,提高解题效率。�
  2.分析题干(流程图),挖掘隐含信息�
  工艺流程题的流程图一般都可以分为原料处理阶段、主要反应阶段、分离提纯阶段和获得产品阶段。分析题干是从阅读题目、迁移信息到建构模型的过程。因流程图中的信息多数是间接给予的,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遇新思陈、推陈出新”,将图中的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对比流程图中每个环节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分析各个阶段的作用,将自己联想到的点(即个人评价)在流程图上进行相应的批注。如:每一步除目标物质外还产生了什么杂质或副产物,杂质是否要除去,可以采用什么操作方法除去等等。分析完毕后,学生便可对题目涉及了哪些知识点、哪些操作、哪些原理基本做到心中有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流程图时也要随机应变,不要力求弄清楚流程图中的每个细节。当某步分析遇到阻力时,应积极选择跳过,或暂时搁置,因为有些环节的提示信息可能在问题中才会告知。�
  3.规范答题,总结答题套路�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规范表达则是体现化学思想的重要途径。很多学生对文字表达的题目心存畏惧,因为怕错而不敢下笔,经常直接翻看标准答案,有时甚至直接略过。所以,在平时训练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想法写在题目上,写后再与标准答案对比,寻找差距,总结答题套路。�
  如,在回答用理论分析的试题时,就应总结出“改变什么条件―根据什么理论―产生什么影响―得到什么结论”的答题套路,这样才能做到用准确、规范的化学用语科学地表达出必要的因果关系。�
  三、品题――比较与研究�
  1.加强类比分析,归纳解题规律�
  化学的解题方法虽有些零散,但也有内在规律性。部分解题规律,可以由教师在模块复习中告诉学生,但更多的规律则是学生在自己做题的过程中“品”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常考点进行分类汇总和强化训练,有意地将具有某些共性的题目放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知识网络或解题规律,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如:让学生归纳如何找到物质的循环生产点(母液、气体)的方法;让学生总结调pH值除杂时调节pH值的作用,如何选择调节pH值的试剂,以及如何确定调节pH值的范围等等。�
  2.参透命题奥秘,升华解题能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如果能够迅速判断出命题意图,便可选准答题角度,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标准的问题,从本质上破题得分。但是,参透命题奥秘,要在熟知考点的前提之下。因此,开始时,笔者会给学生列出每道题目的具体考点。如:做到“2011广东理综卷32题”时,笔者告诉学生:这道题以“粗铝含有一定量的金属钠和氢气,这些杂质可采用吹气精炼法除去,产生的尾气经处理后可用钢材镀铝”为背景,考查了氧化铁、石英砂分别与铝发生置换反应的方程式;根据信息推测产物;氯气遇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镀铝电解池中的阴阳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式。�
  当学生对此熟悉后,就可以逐步要求学生自己列出所做题目的考点。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认识到常考知识点的考查方法,迅速判断出命题人的出题意图,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如果在考试中出现做题时间不够的时候,学生可以跳过题干,直接看问题,凭借经验,用直觉解题。比如:2010广东理综卷32题中的(1)、(2)、(4)三问和2011广东理综卷32题的(1)、(4)、(5)三问,都是不用考虑流程的细节就可以回答出来的。�
  四、悟题――自省与创造�
  1.学生独立讲题,增加过程体验�
  评讲试题的过程就是将已有知识在大脑中重组和加深认识的过程。学生在讲题时,会遇到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会发现原本已经会做的题目中还有很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理清,从而发现自己思维中的漏洞。学生讲题是一种过程的体验,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既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增强学生总结反思的意识。�
  2.学生改编题目,攀登最高境界�
  让学生改编题目,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严谨性,实现从被动思考到主动创造的能力升华。笔者经常抛砖引玉,在精讲一些典型的流程题时,不受题目设问的限制,拓展分析流程中的每个环节的目的和结果,引导学生就此流程设计出补充的问题。�
  如,2011广东理综卷32题,学生就可以根据知识的积累和对题型的熟知,凭借经验进行补充设问。第三问后可以追问“步骤Ⅱ还可除去那些离子?”。补充第六问:“步骤Ⅱ和Ⅲ中均用到碳酸钠溶液,两步能否用同一溶液?作用有何不同?”�
  综上所述,在高考备考中,教师掌握着学生学习行为的决定权。俗话说“将帅不力,累死三军”,题海无边,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重“质”保“量”的巧妙选题和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做题是重要的学习过程,要想实现让学生从对题目的“透彻理解”到对题型的“触类旁通”,尤其是对于“工艺流程题”这种开放性、综合性强的题目,教师就必须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反复推敲题目的条件,增加学生的过程性体验,紧扣“识”、“解”、“品”、“悟”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做题模式,破解题型密码,提升科学素养。�
  (责任编辑 罗 艳)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