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pdf【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优化策略的探索】

时间:2019-04-12 05:10:47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优化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节奏的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知识容量自然增大,迫使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分析存在问题状况、寻求解决方法对教学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优化策略,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认识物质及变化规律、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进行了许多年改革,目前依然还存在不少问题。
  1.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义务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和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下降,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1.1 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化学教学中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做实验题就行了。如今的许多教师,几乎都是旧教版教材“喂”大的(虽然也有新人,但新人在师傅的引领下,也慢慢“成长”了),面对新教材,表现出不适。同时,当前大部分教师工资收入不高、地位不高、教学风险的日益加大,也是导致部分教师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不强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另外,化学教师尤其是年纪偏大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少,面对现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已经不能胜任现在的教育,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也是有效性缺失的体现。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往往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思维普遍存在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浅露性和缓慢性的特点。
  1.2 班级中学习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化学课堂师生交流为例,不难发现,学生获得与教师课堂交流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20%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师生交流的全过程,60%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师生交流的机会,还有20%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师生交流的机会。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中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说,课堂教学学生实用时间的不均是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具体体现。
  1.3 化学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量差。在调查发现,在农村初中中,普遍存在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谓劳动等现象。有些化学教师片面强调提高特殊教学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而且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又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化学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减少,使教学密度量大质差。题海式学习便是典型的高密度低质量。实际实验开出率不高,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初三课时较紧,为了应付中考,有很多实验就少做甚至不做,即使有的实验做了,但是为了赶进度,实验教学的效果往往也不是很理想。
  1.4 实验室运转存在的问题。
  实行新课程,实验探究教学量比以前增加了许多,但是,目前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专职的实验员,而实验探究教学的增加,又使用了全新的教材,这无疑加大了一线教师的工作量,加上许多学校设备设施不完善,缺少资金维持实验室的运转,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实验探究过程又变成了黑板上的“纸上谈兵”,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还不如原教材的验证性实验!同时,某些学校实验室配备、实验人员管理跟不上,班级成班率过高,应试教育压力大等因素,无形之中加大了一线教学人员的工作量,加大了实验探究教学的难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至于课外探究,在升学的压力下,则荡然无存。
  2.优化教学的方法策略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因此,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化学教学各要素和课堂结构的优化,以及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2.1 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适度掌握,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个化学实验、一节化学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节课上,哪些化学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化学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哪种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如能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化学教学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2.2 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更有求知欲。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民主作风能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但民主的课堂管理必须建立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必须建立在全班同学积极向上的基础之上。
  2.3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有趣,这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化、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中,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发情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爱之情,这是化学教学的关键。化学界绚丽多彩,可作为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化学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涵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
  2.3.1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幽默的谈吐是培养学习化学兴趣的固定剂。
  例如:“变色喷泉”实验,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教师熟练地把仪器连接好,从容地打开止水夹,产生美丽的“变色喷泉”,同学们看到现象精神振奋,议论纷纷。毫无疑问,这是萌动着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操作能力,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充满乐趣和魅力,进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
  2.3.2 做好趣味实验和演示实验,是培养学习化学兴趣的兴奋剂。
  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如:魔棒点灯、水上火舞、烧不坏的手帕、铁树开花、喷泉实验、“黑色面包”实验、“空瓶生烟”实验等。
  在实验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注意探索实验教学的规律,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便能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 开展研究性学习优化学习方式。
  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寻找适合学生掌握学习能力的方法,实行教学行为转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新天地,其突出的优点是学生能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对知识需求的弊端,可以促进基础性学习,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让学生主动尝试解决问题,模拟科学研究,发挥学生独到的见解,谋求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创教育新天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例如,在“原电池”学习中,让学生根据2Fe�3Cu2Fe�2Cu�2 设计一个原电池。学生要考虑“选用什么材料作电极,什么物质作电解质溶液,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设计的原电池是正确的”。这种学习必然会使学习者形成新认识,即有发现、研究和创新,丰富和发展学生自身的研究能力。
  实现最佳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接受式与活动式互相补充、合理结合,要辩证待各种教学方法,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简单的肯定一种或者否定一种。
  例如,在进行氧气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传统上以“结构――性质――用途”为主线进行教学,条理清晰,知识比较结构化,学生也能较好地接受,教学所用时间少,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如果吧教学流程改为:先是性质的实验从实验中得到性质再推到结构以及氧气的用途在用途推倒过程中加以生活实例进行,让学生从鲜活的生活实例中感受化学,形成知识能力。
  教学按照:“呈现事实――引发猜想――实验验证――推翻假设――再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这一主线进行。这一教学中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记忆更加深刻,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5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再比如,当学习到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浓度的计算时,学生往往习惯于按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把住方向,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在这里的关键是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符合逻辑的解题格式和方法。
  2.6 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教学的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堂上教师组织、指导好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大部分初中学生都喜欢实验这种形式,喜欢五彩缤纷的现象,更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探究,喜欢创新。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不仅要做实验,更应改进实验、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完善实验理论。
  2.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可使课堂教学效果优质化。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今社会的主流,网络信息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量大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教育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化学事实,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因而加深印象,增进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模拟科学实验,深入认识物质结构,演示化学反应原理,突破知识难点。例如,“氢气和空气混合气体发生爆炸的原因分析”,对瞬间变化搞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化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化学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教师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化学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教学策略的优化应从全局着眼进行整体考虑,根据学情及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激发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问题化,辩证地对待各种教学方法,找出最合适的教与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激情-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体现》《中华教育论坛》,2006.12.
  [2] 石国利.《浅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中国教育发展与创新》,2007.06.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